教学改革
(一)课程安排彰显学前融合教育
积极按照学校确立的做亮融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新,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除了特殊教育学外,课程教学中设置的必修课有:学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限选课有:个别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行为改变技术、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感觉统合训练、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游戏治疗;任选课有:基础手语、积极行为支持等多种课程类型,确保有一个独特有效的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二)实践教学结合学前融合教育
在校内外实习与见习中,依托学校与本院建立的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特殊儿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并通过参与教师的特殊儿童研究,来进一步深化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程评价融入各项教学过程
学前教育专业积极革新课程考核方法,重视过程性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基础扎实、能力为重、发展为主”为追求,形成了新的课程评价的体系。重视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学校与幼儿园共同管理,同步考核,建立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动态、连续、灵活和弹性评价的平台,积极推行教考分离。评教更是有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学生评教、督导组评教,还要学生信息员参与的评价等等。
(四)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课程建设项目方面成果突出,2015年以来共建设11本教材。首先,杨枫教授负责的两门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经历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慕课建设,2017年,成为江苏省首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在线学习人数众多,反响热烈;其次,刘新学教授的《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张兰香老师的《学前教育学》两门课程成功申报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目前两门课程建设渐趋成熟;第三,依托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力量拓展课程资源,多门课程的任教教师参加省内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研讨,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专业核心课程研讨,通过研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不断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质量。
(五)通过加强融媒体教材建设来促进教学
学院平时要求专业任课教师注重电子资料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实训、实践项目,相关电子教案、课件、案例等资料库的丰富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依托网络在线课程建设、一体化教材建设及新媒体教材开发等项目,开发了多级别的、多类型的媒体教材与课程,目前《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已经开发为国家级的在线网络课程,《学前教育学》、《蒙台梭利教学法》一体化教材已经出版使用,《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教育学》作为校级在线课程也在积极的建设之中,而《学前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也于2018年6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融合发展实验室立项为融媒体教材建设项目。
(六)课程、教材、实验室三位一体来服务教学
目前已建有17间实验室/实训室,核心课教师都有专属的教学实践场所,并作为课程负责人来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有:美术教育实训室、玩教具制作工作室、幼儿舞蹈教育实训室、幼儿舞蹈创编实训室、幼儿游戏情景模拟室、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保育技能实训室、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实验室、儿童绘本室、幼儿活动模拟室、幼儿生活模拟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综合音乐技能实训室、数码钢琴教室A、数码钢琴教室B、学生琴房等实践教学场所。
(七)教研教改成果丰硕
杨枫老师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徐莉老师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2篇;主编或参编学前教育专业教材30部;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厅级及校级课题16项;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教材奖及精品课程7项。
实践创新项目
学前教育专业在强调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全面提高的综合素质的同时,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陶欣伯助学基金、校内奖学金;多名同学在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舞蹈展演、“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领航杯”江苏省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中南谷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南京市手语风采大赛中获奖。
多名学生在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优秀论文”,江苏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博爱青春”项目中获得优秀项目奖及优秀志愿者,“七彩大篷车,志愿社区行”志愿服务活动,博爱青春-爱在坚持暑期志愿服务项目,西部阳光V行动等活动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