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呵护童心 实践赋能融合 ——教科院青年教师深耕教育一线业务实践成果汇报活动纪实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日期:2025-07-01浏览:11

本学期,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积极推进高校教师业务实践工作,选派多位青年教师分赴特殊教育学校与幼儿园一线开展教学实践。近期,各位实践教师陆续在实践基地开展了汇报公开课,不仅展现了教师们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成果,更通过课后的充分教学研讨凝聚了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智慧,为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特殊教育学校实践:理念落地与教研碰撞

耿希老师:生态课堂引发特教实践深度思考

6 月 11 日,耿希老师在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二板桥校区)为八年级(2)班执教生活适应课《建设美丽中国》,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吴月华书记、学前教育专业系主任金玲老师及部分骨干教师到校观摩。课程以“生态系统” 概念为核心,将宏大的国家理念化为特殊孩子可触可感的生活实践,课堂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活力。课后研讨中,鼓楼特校校长赵艳霞评价:“教学设计充分尊重特殊学生认知特点,将宏大理念转化为生活化场景,体现了高校教师扎根一线的实践价值。” 吴月华书记强调:“此次教学展示,既是耿老师个人实践成果的精彩呈现,更是学院与鼓楼特校长期、深度协同育人的一个生动缩影。这种双向奔赴的实践模式,为我院培养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融合教育师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丽老师:聋生AI 课堂激发科技与教育融合研讨

6 月 12 日,唐丽老师为南京市聋人学校高一(6)班带来 “认识人工智能”主题 汇报课,以“愚公是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 人工智能辩论为切入点,借助DeepSeek 互动游戏与动态图示,带领聋生理解智能语音助手、图像识别等应用场景。接着,唐老师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并且通过概念辨析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编程的区别。最后,唐老师设计了探索活动,让学生通过检索AI先驱们的信息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南京市聋人学校花钰锋校长、孙继红主任与学前教育专业金玲主任、姚妮老师参与考察听课。课后研讨中,双方肯定了“直观演示 + 互动体验” 的教学模式,并围绕 “科技手段在特教中的适切性” 展开讨论,认为现代化的特教课堂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科技温度。


 


魏慧敏老师:生活语文课堂推动融合教育机制研讨

6 月 10 日,魏慧敏老师在南京市育智学校执教四年级生活语文课《三字歌》,运用韵律特点结合动作演示、实物图片等教具,将 “认、读、用” 融入 “苹果红、香蕉黄” 等日常语言训练。课堂通过 “三字歌创编”“生活场景配对” 等活动,让学生在节奏感与趣味性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小学教育系全体教师在系主任赵文超老师的带领下,与秦淮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南京市育智学校书记兼校长王淑琴,副校长赵莉、周红梅,鑫园小学副校长陈雁以及育智学校语文教研组部分教师共同观摩课程。课后,在王淑琴校长的引导下,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南京市育智学校和秦淮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实地考察了特色功能教室和个性化教学空间。


 



幼儿园实践:童趣课堂与融合策略共研

张梦琴老师:绘本教学推动融合活动设计原则研讨

6 月 12 日,张梦琴老师在南京市燕子矶幼儿园下庙分园执教大班语言活动《一园青菜成了精》,以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审推荐图画创作奖绘本为载体,巧妙运用直观演示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蔬菜玩教具,将抽象的故事具象化;配合提问引导法,抛出关键问题,激发幼儿思考;通过趣味横生的游戏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热情。

教育科学学院张丽莉副院长带领多位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公开课观摩,共同探索教学新路径。在研讨会上,各位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流程设计和教学亮点给予了积极评价和提升建议,大家围绕融合教育活动设计原则展开深入探讨,从教学方法创新到特殊儿童支持策略,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幼儿园园长表示,张梦琴老师在业务实践期间,积极主动参与幼儿园融合教育教研活动,能把握每一次幼儿园一线学习机会,专业能力提升显著,同时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教育科学学院的老师走进幼儿园实践锻炼,进一步深化双方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合作。


 


董慧平老师:语言活动引发学前融合教育策略探讨

6 月 13 日,董慧平老师在迈皋桥幼儿园丁家庄第二分园展示中班语言活动《小熊的尾巴》,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并准确描述动物尾巴特征,理解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述画面故事情节,感受尾巴趣味性,学会欣赏自己,增强幼儿的自信与认同感。

教育科学学院刘新学院长及学院骨干教师与幼儿园园长、教研主任共同观摩课程并研讨。许园长、韩波老师和李会敏老师对本次汇报课分别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建设性的意见。董慧平老师页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总结。最后教研主任马老师对董慧平老师在业务实践期间所展现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表示了高度赞扬。此外,刘新学院长、许园长和在场的各位老师还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践学习的合作”“融合教育的有效策略”等主题展开了专题研讨。双方各抒己见,分享经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加深了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丁心睿老师:孤独症感统课堂开启康教研讨新维度

6 月 17 日,丁心睿老师在江苏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幼儿园含(3)班执教情境式感统训练课《寻宝大冒险》,针对三位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特点与水平,以“森林寻宝” 为主题,设计 “过悬崖”“抢宝藏” 等游戏环节,开展针对儿童感知觉、专注力等方面的感觉统合综合训练。课堂中,她通过动态视觉提示、节奏性指令语、同伴支持等课程调整策略,引导幼儿在游戏情节中完成针对性训练,同时融入社交技能干预。

现任儿康中心挂职副园长的江丽亚老师组织教科院多名骨干教师,与儿康中心幼儿园张颖园长、孤独症组组长杨明媚老师一同进行了课堂观摩与研讨。课后,双方教师进行了热烈研讨,老师们肯定了丁老师对孤独症儿童突发问题行为的即时干预能力,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孤独症儿童特点把握精准,与辅课教师配合默契。张颖园长认为丁老师将感统训练与课程游戏化进行了有机结合,孩子能够在享受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发展自身能力。并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高校与一线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呼吁社会各界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关注特殊需要儿童,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做出贡献。


 


内外协同:从实践反思到长效机制构建

本次业务实践汇报展示活动中,“实践反哺教学” 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教育科学学院刘新学院长强调,教师在一线实践中收集的“真实问题”,应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当高校教师带着理论视角走进实践场域,当一线教师以问题导向反推理论优化,这种双向互动正在重塑特教师资培养的生态。

此次系列实践与研讨活动,不仅让高校教师在课堂设计、策略调整、资源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更通过与一线教师的深度碰撞,为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构建了“实践 — 研究 — 改进” 的闭环发展模式。南京特师教育科学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 “理论扎根实践、实践反哺教学” 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兼具专业厚度与教育温度的特教师资筑牢根基,为 “美丽中国” 教育图景的构建贡献坚实力量。(文/图 耿希 唐丽 魏慧敏 董慧平 张梦琴 丁心睿 审核/吴月华 刘新学 张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