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四)非遗润童心 文化永流传——教育科学学院 “为爱黔行”支教团队开展乡村暑期夏令营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日期:2024-07-14浏览:51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号召,教育科学学院“为爱黔行”支教团队,于6月29日从南京出发,前往“阳戏之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出发前,指导老师刘艳玲带领6位大学生了解国家非遗阳戏文化。学生了解了以福泉阳戏为代表的贵州阳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是中国傩文化瑰宝中保存最为完整、原始的戏种,传承600余载,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刘老师还带领团队成员制定和完善了非遗阳戏文化调查问卷、非遗阳戏传承人访谈提纲等,在充满激情的学习和讨论中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做好准备。



6月30号上午,实践团抵达“亚洲磷都 阳戏之乡”——贵州省福泉市谷龙村,开展了学习参观、访谈等活动。



在传承人周昌智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阳戏文化馆。成员们深刻了解了这一古老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阳戏文化馆内,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映入眼帘:古老的面具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讲述着过往的传奇故事;精美的服饰色彩斑斓,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逼真的表演道具与神秘的画卷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个五彩斑斓、声情并茂的戏剧世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阳戏的无限魅力。


 


周老师为实践团的成员们讲解了《韩信追霸王》、《二郎锁孽龙》的故事,还利用全息科技成像技术,将阳戏的经典片段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种风格朴实、神秘、奇特、独异的美学体验,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纷纷表示赞叹不已。

6月30号下午,实践团前往周老师的家——“阳戏之家”,他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他的一家五世同堂对阳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强调:“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才能让阳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的长河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发展得越来越好。”



7月1日上午,团队采访了福泉阳戏谷龙坛的第十七代传承人周昌智老师。了解到贵州福泉阳戏文化的发展现状、个人经历及成功经验等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家为戏团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物质资源,以阳戏文化节的形式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阳戏传承人的老龄化与后继缺人,年轻人关注不足等问题给阳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周昌智老师强调创新是阳戏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艺术需要在保持其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7月2日,实践团走访了谷龙村当地村民。村民认为阳戏是实现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等。对阳戏入校园这一行为保持积极的看法,认为只要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会大力支持孩子的选择、也希望孩子可以努力学习阳戏将阳戏发扬光大。


 


7月3日,实践团到福泉阳戏的培训基地——福泉市谷龙小学开展了阳戏文化讲座与互动体验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阳戏文化的历史、独特的面具和服装等,还设计了阳戏主题绘画活动,孩子们在阳戏面具上勾勒出五彩斑斓的图案与线条,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孩子们对阳戏文化的热爱。



7月4日,实践团来到福泉市第四幼儿园,给大班的小朋友开展校园戏剧活动。小朋友们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面具,走进了精心布置的阳戏文化小剧场。孩子们释放自己的想象力,生动地表演了《二郎锁孽龙》的故事。在这里,他们仿佛穿越到了古老的戏剧世界,亲身体验了阳戏的神秘与魅力。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还深刻理解了故事中所蕴含的“多做善事”的道理。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教育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从娃娃抓起的做法,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了潜在接班人,也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之旅虽已结束,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愿更多青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文/李珺琳 孙吉岚 图/刘焕 张佳欣 审核/吴月华 胡芳)